close

最近事忙,部落格還是沒能達成每週至少一篇的自我期待

在身心疲累之餘,其實很想做的是去看場電影

 

個人很少看需要動腦筋的電影

主要是如果看到太發人醒思的東西

很容易陷入不停思考的迴圈

想想也挺累人的

 

不過在研究所時

不少老師同學很愛拿電影中的題材來討論

這點倒是很能理解

畢竟犯罪相關的議題本來就是電影相當常採用的題材

但我個人只要一碰到和精神醫學相關的電影

常常是大搖其頭的多

有時心裡總是很想去分析一下

倒底影視媒介是怎樣看待精神疾病

又如何把這類的觀念夾帶進一般民眾心中的

 

近期的演講,同事才用蘋果日報來做搜尋

發現竟可以在短短兩個月內,就找到近50起的社會新聞

是把精神疾病和犯罪行為異常做明顯聯結的

 

而電影這部份就沒有深究

沒想到就有人針對這樣的題材寫了論文

Medscape Psychiatry News 最近就有報導

那是美國德州聖瑪麗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Patricia Owen

發表在7Psychiatric Service 的文章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555313

 

研究團隊找了 19902010年間曾在院線上映的英文電影,

由兩位研究者分別逐項分析其中提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

人口統計學資料、性別、種族、症狀、病因和治療,

結果找到了41部電影共42位精神分裂症患者

 

當然不出所料的,電影傳達出來的錯誤印象實在是相當多

不過也是有作者推薦的電影,

像是《The Soloist》、《Canvas》、《Some Voices》…

 

The Solosit 小勞勃道尼和黑人影帝傑米福克斯演的,台譯“心靈獨奏”,

 2009年連上映也沒,就直接發DVD了;道尼記者,福克斯演遊民患者

 soloist  

 

(老實說,小勞勃道尼加上一個黑人,我直接想到的就鋼鐵人@@

iron man 2   

 

Canvas台譯“揚帆人生”,

yang fan  

 

 2006年的片子也沒聽說有上映過,演員卡斯也不強,

canvas  

一個患者媽媽長期住療養院被接回家,把兒子搞到快抓狂,

但老爸很有愛心,想了一個出海航行修補親子關係的方法…

 

Some Voices 台譯“戀戀瘋男”

xd,聽起來有夠沒水準),

some voices  

但克雷格靠它得到2000年英國獨立製片最佳男演員獎,當然演的是患者

 

海報下方那個,聯想得到007嗎?差很多對吧?

007  

 

整體來說,研究整理出來的狀況是

男性佔近8成(79%)、95% 是白人、剩下的是2位黑人;

多數患者都是正性症狀明顯(不意外,這樣比較有戲劇性)

包括2/3都出現怪異的妄想,6成以上有幻聽、一半以上有幻視

(這個比例明顯過高,不過可以理解拍電影用這個挺有視覺效果)

 

8成以上(83%)都有暴力行為,這個真的太高了,

但連作者都不意外,因為大眾本來就在這方面特別有偏見

(實際上是,患者的症狀愈嚴重,研究顯示他們反而是受暴力對待的高危險群)

 

有高達31% 的患者有殺人的行為

69% 會有某種程度的自傷

24% 在電影故事中會出現自殺行為

 

特別有趣的是,42位電影角色中,有7位被描寫成具有特別的天賦

(像很會數學、很會音樂之類的),

5個角色甚至被描繪成擁有類似超自然的特殊能力

(這個也能理解,我就有患者的家屬相信患者是有通靈體質…@@

 

至於發病原因,3/4的電影沒提到,

剩下的10部,則多是把某些心理創傷事件述說成疾病的發作原因

(這點也和診間患者家屬常提的想法類似,

大眾還是很相信“人被逼瘋了”這樣的角度)

 

至於治療,有55%的電影提到藥物,

但“愛能拯救一切”這樣的迷思,

則還是出現在近1/4的電影裡

 

其實這種電影角度會將精神分裂症描述成這樣,

也不全然在人的意料之外

只要從“戲劇性、商業性”的角度來看,就不難想像

不過很可惜的是,多數人都“知道”這種媒體特性

但在透過這些商業氣習愈來愈濃的媒體,去吸收常識、創造“印象”時,

這樣子的理解與知能,常常是派不上用場的

 

多數人都說報紙、電視新聞、記者不可信

但這些公信力民調再怎麼低的媒介

似乎終究是形塑多數民意的主要力量

這實在不是在精神衛生法裡多些個幾條

多加些罰則就能改變的

 

~END~

arrow
arrow

    Old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