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6月的JAMA(美國醫學會期刊)有一篇很有趣的文。
研究者將芝加哥地區2007到2010年的325位重鬱症患者,用隨機分配的方式,
讓他們接受18次透過電話的認知行為治療或者是面對面的治療。
結果發現,用電話的方式,反而有更多的患者能完成全部的治療
(用電話的患者約1/5無法完成,而面對面的則是近1/3無法完成,P=0.02);
而療效上,用電話的方式不會比面對面的差,都一樣能達成顯著的治療效果
HAM-D量表可以從平均約22.8分下降到12.5分;
不過在3、6個月後再去看憂鬱程度,
雖然兩種方法都能讓患者仍然顯著的比較不那麼憂鬱,
但面對面方式的患者,效果會比較好些(意思是面對面的效果較持久)3個月後兩組差2.25分 P=0.01、6個月兩組差2.91分 P<0.001
所以呢,其它的方式我不知
但至少憂鬱症防治(等於是順便自殺防治),
真的可以考慮開發一下電話認知治療,患者接受度高多了,
而且彼此都更方便、更安全哪;
如果德國關於醫療諮詢和說明病情都算在給付項目內
台灣也實在不妨認真考慮這種做法的可行性…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