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日精神科醫師社團裡,為了「蝙蝠俠:黎明升起」首映會所發生的悲劇,

興起了一些倫理相關的討論,我認為頗值得參考的關點,

是三總曾念生醫師所寫的一篇文章

「談高華德法則與精神科醫師面對媒體的倫理」

回想起我“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生涯中,

也是因為醫院公關的緣故,接了不少媒體的訪問,

印象中最多的是產後憂鬱症相關的議題。

 

憂鬱症想當然爾由精神科醫師來處理是最理所當然的,

但是台灣這種健保制度,搞到一牌招牌掉下來能砸死一堆專科醫師的怪象,

卻不是世界各地都能看到的。

今年7/8 月號的 Annals of Family Medicine 就有提到一篇研究,

http://www.annfammed.org/content/10/4/320.full

 28個臨床中心,隨機分成兩邊,

一邊是接受設計給家醫科醫師的教育program

共兩節課、每節1小時,6週後會再上一次;

而一邊只是11小時有關產後憂鬱症的課程,

結果針對2343個產後512週的婦女,發現適當設計的program

明顯能讓家醫科醫師對產後憂鬱症有更高的診斷率,

也讓那些憂鬱症婦女得到較足夠的治療和更好的預後。

 

研究用的是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切點是分數大於等於10分,

只是聽30分演講的家醫科醫師,在這群高分者的診斷率是41%

而經過設計program訓練的醫師則可達66%

預後方面,不管在6個月、12個月後,

受特別訓練的這組的產婦,憂鬱症分數也都明顯較低。

 

其實這樣看來,就像推廣家醫科醫師使用抗鬱劑一樣

我覺得產後憂鬱症的部份,也許就台灣國情來說,

多教一下小兒科醫師或婦產科醫師,

會比期待精神科醫師的介入,會有更好的效果。

 

依個人的意見,請小兒科幫忙比較有效益

因為媽媽們在產後,見到小兒科醫師的機會,

比見婦產科大多了…。

況且小兒科醫師順便關心一下媽媽,

也能更增進醫病關係哪。

 

不過…別問我醫療經費從哪裡來,

台灣人從來不認為談話可以收錢,

關心也一樣不能收錢,

健保局當然就更懶得付錢了 :p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ld Wang 的頭像
    Old Wang

    王俸鋼的耕讀筆記

    Old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