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前和幾位同事聚餐,4個女性就3個懷孕,聽她們聊起準媽媽經還真是驚人,

這個該吃、那個不該吃…真是學問一堆。

由於記得最近唸paper有讀到某些資料,當時答應要PO,所以在這邊補述一下:

 

 

這個月9號的Pediatrics(美國兒科學會的期刊,印象中SCI 20多點的期刊)

有一篇社區的cohort

追蹤8202個孕婦,看她們懷孕16週時攝取咖啡因的狀況

(包括咖啡、有咖啡因的茶、可樂),

然後去比較小孩子出生後56歲時的行為、情緒問題、

品行、同儕關係、過動/注意力不全等問題,

共追蹤到3439個小孩,校正過雙親的種族年齡、同居狀態、教育、

懷孕期的吸菸和飲酒狀況、小孩的性別、家庭大小、雙親焦慮度…等,

結果是發現咖啡因並不會提高小孩的問題行為,

咖啡因也不是影響小孩的生長發育、懷孕週數、性別等的中介變項。

 

所以一般的喝咖啡、喝可樂應該對小孩沒影響啦!

(至少到5歲都沒影響:p

 

但倒是同樣刊在Pediatrics的另一篇文章,有些資訊要再強調一下: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2/06/27/peds.2011-2947.full.pdf+html

(有免費的全文可看喔!)

 

是美國2004~2005的一項和酒精相關的流行病學大調查,

共有34千多人,其中取出的資料分析。

它再度強調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不要打小孩!

 

文章特別之處,是在它控制了maltreatment(兒虐相關的),

只看這類用打的方式,但不是兒虐的管教小孩方式,所產生的結果。

統計上會發現,這樣的做法,很清楚的會增加小孩成年後

得到第一軸、第二軸精神疾病的機會。

很多大家會考慮到的影響因素,

像社會經濟、家族病史、功能等,都校正過了,發現沒有用體罰方式的小孩,

在第一軸上會降低2~5%的得病機會,而第二軸會降低4~7%

而且有意思的是,經濟、教育愈高,竟然愈容易出現體罰的狀況,

還有黑人比白人多,但亞裔、夏威裔原住民、其它太平洋島裔的體罰其實是比白人要少的。

結婚的比較容易打小孩,離婚、分居、鰥寡都比較不會打小孩,

未婚的也有比較少的傾向,但統計上不顯著。

 

會因為打小孩而增加患病機會的第一軸疾病

包括重鬱症、輕鬱症、躁症、其它情感疾患、特定畏懼症、藥酒癮;

第二軸則包括了多種人格違常,

邊緣性、自戀、反社會、schizoidschizotypal、強迫人格…幾乎ABC三群都在列。

 

以前在犯防所課堂討論時,

幾位矯正機關的同學似乎都對“愛的教育”頗有微詞,

而我也好像又反對死刑、又反對治亂世用重典的…,

其實並不是說目前司法獄政的做法不對,

應該是像我們的醫療體系一樣,如果社會不想投入足夠的資源,

那大家都只會也只能挑“眼前看起來最簡單省事又省錢”的方法

去解決一些麻煩事,但這最終只會讓惡果回到自己身上。

反正爛人一堆斃了省事,壞蛋海K一頓他就不敢了。

但這真的是有效的方法嗎?

 

原本以為暴力的方式,最後只會招來更多的暴力;

但現在這篇文章看來,暴力還會讓人發神經@@

 

對小孩,我們真的該投入大量的資源,

所有可能教養到小孩的成人,也都該相信這世上不是只有暴力才能改變別人,

並且盡可能的學習這類非暴力的技巧。

也許這樣要花功夫、繞遠路,

但我相信,投資在孩子們身上,

多給一點時間、多給一點耐性,

那絕對是值得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ld Wang 的頭像
    Old Wang

    王俸鋼的耕讀筆記

    Old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